中国人开采和玩赏英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。根据史载,早在宋朝,上等的英石就被列为**贡品,而史家津津乐道的《云林石谱》、《广东新语》和《洞天清录集》等古籍,均对英石作过重点介绍。苏东坡、米芾、杨万里、朱彝尊、查慎行等古代名家更视英石为珍宝,赏玩之余,纷纷赋诗赞颂。今天,赏石人士在茶余饭后经常拿出来形容奇石美姿特点的“皱、瘦、漏、透”四个字,其实原本就是古代文人专门用来描述英石的。 而正因为外形多姿多彩、变化无穷,较具观赏和收藏价值,英石在元代就被列入“文房四玩”,到了清代,又与灵璧石、太湖石和昆石一起,被推举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。历代的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,都以收藏英石为荣、为乐。传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,玩石如痴如醉。他在英德任职县尉期间,偶遇一块英石,欣喜若狂,绕石三天,搭棚观赏,不忍离去,而后专门总结出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四字相石法,由此获得“石圣”的美称,并被历史学者公认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奠基者之一。为了纪念这桩轶事,英德当地人在他搭棚拜石处专门修建了一座“拜石亭”。 目前,北京故宫御花园里边陈列和保存的观赏石,30%是英石,共有27块,体大的高2米,较小的仅70厘米,每块英石依石形和大小配以汉白玉石座,周围雕刻海浪或盛开的莲花、蛟龙、云海等花纹图案,足见当年皇帝对英石的喜爱和重视;岭南四大名园——顺德清晖园、番禺余荫山房、东莞可园、佛山梁园,无不是主要以英石取景;而现存杭州西湖的“绉云峰”是英石,与苏州留园的“冠云峰”和上海豫园的“玉玲珑”,号称江南三大名石。 事实上,英石对世人的影响,不仅体现案头茶几和庭院阳台上作为观赏石出现,更重要的是体现在,英石作为投资品和收藏品,带动了一大批以开采、鉴藏、运输、装饰、展览、批发、销售英石为主业的参与者投入英石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中来。 茵盟网官网/